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工的教育工作者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立足各自岗位积极进取、接续奋斗,涌现出一批成绩显著、事迹感人的优秀教师。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学校在2022年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首次授予10位教学一线能手以及80位在校工作超过35年的教职工“教书育人奖”和“忠诚服务奖”。刘旭红老师是唯一获得“双奖”的老师。本期官微特刊登刘老师37年当好“引路人”的故事。
知心大姐、拼命三娘、“爱折腾”、引路人、老党员……刘旭红身上的标签很多。像是一个奇妙的“多面体”:有人说她待人如春风拂面,也有人说她治学严谨要求严格。53岁时,她晋升教授,57岁时,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在常人看来,这些“折腾”,颇有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味道。
刘旭红将这些“评价”一一收纳,在37年教学生涯中,将它们整理得平和柔顺,一如初次见面,她带给人的感受。
人物简介
刘旭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广东省教学名师,学校首批重点建设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2021年获广东省教学名师奖,2022年同时获学校首届教书育人奖、忠诚服务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教育厅社科项目、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题10多项。主持开发的《校园建筑设计》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在广东省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获得计算机专利著作权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
“三连问”引发的思想激荡
“我们学校的校徽让你设计,你会吗?”当然会了,学生们回答。“那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国际歌的副歌是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自谁之手?”三连问袭来,学生们耷拉着脑袋,脸有点红。这不是历史课堂中的场景,而是刘旭红在办公室与学生谈心交流。“大家可以回去看看《觉醒年代》这部剧,就能找到所有答案。但我希望你们能看到更多。”刘旭红关注当下青年人的思想动态,她极少对学生“说教”,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大道理都体现在小生活里,“了解国家和历史,体悟生活和经验,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事后的交流也印证了她的期待,“学生都能准确回答那些问题了,还能记得主要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除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与思想,刘旭红也会“主动出击”。由她主持开发的“建筑设计方法”网站,将“百年精神谱系”“总书记与大学生”“革命先驱”“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寓于专业知识教学中,并通过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向全社会共享,前后10个月累计学习人数达6万多人。“这些素材都是学生收集得来。”她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事先定好框架,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深入情境,产生兴趣和认同感。“你先去找一位叫彭士禄的广东籍科学家的资料,全部读完,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找完资料后,学生瞪大眼睛:“竟然是彭湃的儿子!”“对啊,他8岁被抓进监狱,过得很不容易,后来还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是广东的骄傲。”刘旭红道。在找资料、阅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思想价值得以贯通,学生也不再觉得资料搜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刘旭红的父亲是老公安,母亲是医生,一个万家灯火还在外忙碌,一个救死扶伤废寝忘食,两人兢兢业业的一生给刘旭红带来很大影响。她说,自己一直带着一种信仰,入党30多年来,这种情感根深蒂固,“这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党,就会自觉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当代年轻人面对着来自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容易对未来迷茫,不知前路该如何抉择。此时,刘旭红化身知心“刘大姐”,发现每个同学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并结合建筑师职业发展特点,引导同学们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同学们有心事也愿意同她倾诉。
一位本科生因家中变故导致经济困难,想放弃考研,找个赚钱快的工作。得知消息后,刘旭红很着急,“你学习基础好,成绩不错,就此放弃太可惜了。”她苦口婆心劝导学生,“我们都会帮你,你自己也要加把劲。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极好的。”几次劝导后,学生回心转意,顺利考入心仪学府,现已经是广州住建系统的一名公务人员。
图 | 刘旭红为学生答疑
这样的场景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困惑,不想从事本专业,“哪里挣钱多就想去哪里”;有学生对未来发展不知所措,犹豫不定;也有已经毕业的学生想辞职下海,希望获得建议……刘旭红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分析他们的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37年来,她担任了14年的班主任,培养的不少学生已成长为不同领域的栋梁之材,如现任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教授级高工谭国辉,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百名建设功臣”的冯颖慧等,学生有出息是最令她欣慰的事。
图 | 刘旭红与学生交流
学生的身心健康一直牵动着刘旭红的心。有一次她接到学生电话,说刚到医院看完病回来,希望能请假几天。刘旭红没有简单地同意了事,她继续问学生的身体状况。“胸闷、心悸、头痛……”几个词蹦出来,刘旭红的心咯噔了一下,潜意识告诉她,这种状况要立刻送上级医院检查。她联系了自己的同学,马上安排CT,又咨询了心内科的朋友进一步预约检查,确诊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刘旭红二话不说先行垫付押金,沟通住院事宜,又掏钱给学生买住院用品。已经研二,学生担心自己因病不能按期毕业,刘旭红安慰她,先回家休养好身体,你的前期功课做得很好,不用担心。学生顺利毕业,家长特别感激刘旭红,“您既是老师,又是医生,真的是我们的恩人!”
帮扶困难学生、帮助学生纾解心理问题、指导学生追赶学业进度、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面对面谈心谈话……这些点滴小事她都记在心里,学生把她当成知心大姐,信任感由此建立,并反哺学习生活。学生武飞一直感念刘旭红的指导。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5篇期刊论文,参与了多个科研课题,后来成功申请了博士研究生。“老实做人,勤恳做事”,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依然记得刘旭红的教导,很快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赏识与器重。
“中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刘旭红的心终于落了下来。项目缘起2017年一次粤北之行,当时她正与企业合作另一个横向项目,发现当地壮族村落留下不少历史遗产,她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从工科跨界社科领域申报国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人文社科领域最权威的项目,作为一名工科学者,跨界参与项目申报,颇有种“虎口夺食”之感。
刘旭红以前研究现代建筑,居住区规划、教育建筑设计等都是她的强项,但民族地区文化遗产还未涉猎。“我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就是想着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民居建筑深入探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刘旭红摇了摇头,“跨学科申报民族学项目,很多功课做的还不足,第一次没有通过。”
两个小人儿在刘旭红内心激烈争吵,一个喊她“躺平得了,该有的都有了,别折腾了”,另一个则叨叨“你忘了一直以来的初心吗?”最终,“爱折腾”的刘旭红胜利了,她决定再拼一把。她深刻反思前一次申报得失,“我一开始只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单纯聚焦建筑风格,反而忽视了文化方面的内涵。”
图 | 刘旭红团队到连山壮族村落调研
这一次,刘旭红做足了功课,深入研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费孝通等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大咖”的文献,全面梳理学术史,选取了新的研究视角和阐述方式。“我发现粤北壮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略有涉及但亟待全面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刘旭红发现,该地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社会属性,基于这一视角,对粤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对岭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带着团队研究生,刘旭红不断两地往返,翻山越岭、深入走访粤北民族地区,找数据、做测绘、读文献,思路也越来越清晰,“虽然是跨界,我们也有很明显的优势”,她笑道,“较之纯文字论述,我们用无人机进行建筑测量,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得到一整套数据并建立模型框架,这是我们的不同之处。”刘旭红一头扎进文献和数据的海洋——这也是她的常态。寒暑假几乎都没有休息,“全都用来写本子了”。彼时,她已经57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粤北壮族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是她送给自己学术生涯的礼物。
图 | 与当地村民交流
建筑学专业的刘奕华自大二暑假就开始跟随刘旭红进行乡村调研,“老师带着我们走访一个又一个村落,跟我们一起起早贪黑地测绘与调研,深深感受到老师对待科研极其认真的态度。”
“我觉得当老师需要一辈子不停地学习。”刘旭红说,自己对待教学科研“是真心喜爱”,科研与教学从来不是割裂的。她将建筑学理论、科研与实践项目关联,引导学生透视隐含其中的工作与社会、动手与动脑、职业选择与路径规划等关系,她的授课讲义也经常更新,不会一份PPT“用到老、读到尾”。
刘旭红还有很多计划:她想再多做一些项目、再发表一些科研成果、再多和学生聊聊天……“还有时间呢,这是一辈子的事。”说完,她爽朗一笑,坚定道,“你说是吧!”图 | 《广东工业大学报》289、290期第三版
采写 | 王宇涵
编辑 | 谭丹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王宇涵
初审 | 杜清
审核 | 陈少徐
↓↓往 期 精 彩↓↓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全文
↓ ↓ ↓请关注哦↓ ↓